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
“小电影”的变迁

发表时间:2021-06-07 09:22作者:陶孝民

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我出生在北大荒一个偏僻的生产队。孩童时,能看上一场电影,是非常惬意的事情。可那个贫瘠、落后的年代,一个月能看一场电影,就非常兴奋了。因而,得知友邻连队和营部放电影,我和伙伴都要步行前往。


23连在我居住的连队后面,距离四五公里。七十年代初,该连队是学习大寨标兵连,也是知识青年工作的先进连。为此,上级奖励连队一台“小电影”。那年我十一二岁,家有亲属在23连的小伙伴,神秘的对我说:“23连有‘小电影’,每天晚上播放。”当时我只看过大电影,从未看过“小电影”,连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。出于对“小电影”的好奇,我便相约五六个小伙伴,准备到23连看“小电影”。


所谓“小电影”,其实就是电视机。可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,加上自己年小无知,真的不知道“铁盒子”里面,能放出像电影的东西叫电视机。我和伙伴们,都称其为“小电影”

盛夏的傍晚,吃完晚饭,我和伙伴便匆匆踏上通往23连的道路。夜幕降临之时,我们汗淋淋的赶到23连。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伙伴亲属,领着我们来到连队会议室门外等候。一会儿,一位青年叔叔,拿着钥匙打开门,我们风一样溜进会议室。屋内面积不大,应该是小会议室。正中放着一张桌子,桌下摆放着几条长条椅子,桌子上面放着一个大铁柜子。青年叔叔又用钥匙打开铁柜上的铁锁,掀开一块红彤彤的绸布,一个灰色的小铁盒子出现了,大小在9英寸左右,这就是我们要看的“小电影”。可能是怕人偷窃,“小电影”又放在铁柜子里。


青年叔叔开始调放“小电影”。这期间,很多大人、小孩陆续走进会议室,等待看“小电影”。青年叔叔“嘁哩喀喳”拧动着调台开关,可屏幕上一会黢黑一片,一会满屏雪花。“小电影”里不时传来嗡嗡、吱吱的响声,偶尔传来“叽哩哇啦”、听不懂的“老毛子(前苏联)”说好声音。青年叔叔忙活的汗流浃背,他不时的用手擦着脸上的汗水,但“小电影”就是不出影。忙活好一阵子,仍然不出影。他无奈地抱歉告知:“‘老毛子’干扰太厉害,今晚调不出来台了,明天再看吧。”不知真的是“老毛子”干扰,还是为自己找台阶下,或是其它原因,总之青年叔叔没有调出影来。但我纳闷:咋看个“小电影”,还得“老毛子”控制?这老毛子也太坏了!


回来的路上,圆圆的月亮在夜空高悬,天上的星星在一眨一眨闪烁,好似在嘲笑我们。来时的兴奋已无,反而有些沮丧。边走边寻思:没有看到“小电影”,但看到铁盒子了。这“小电影”,也没啥好看的。那么小的铁盒子,它能放出啥来?自我安慰后,便和伙伴又说又笑、加快回家的步伐。


离家还有两三公里,一片乌云袭来,眼瞅着一场大雨来临。我和伙伴们开始疯跑,片刻,狂风四起,电闪雷鸣,豆大的雨点倾泻而下。风雨交加的黑夜,伸手不见五指。在坑坑洼洼,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上,狂跑一会就气喘吁吁。风雨中,深一脚、浅一脚前行,因土路泥泞、溜滑,不时跌倒。路边的庄稼地里,又不时发出“呼呼、呜呜”的声音,让人毛骨悚然。


黑灯瞎火,跟头把式的回到家里,让雨水浇的浑身湿透、泥巴满身,跟落汤鸡似的凄凉。


这次看“小电影”的经历,尽管没看成,但却深深的记在我心里,终生难忘。


1979年我高中毕业,随父母来到红兴隆电厂参加工作。1980年春节期间,到我学水暖安装的高师傅家拜年,在他家客厅里,我惊奇的发现了“小电影”。在这之前,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召开,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建设为中心。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,个别富裕的家庭,开始购买电视机。那时我才明白,孩童时的“小电影”,就是电视机。在高师傅家,是我人生第一次,看到电视机出来的影像和听到的中文声音。


师傅家的电视机是黑白的,十二英寸,好像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,当时价格不菲,五六百元。眼看着很多家庭购买电视机,争强好胜的父母也不甘示弱。利用业余时间,起早贪晚,养了四头肥猪。1982年秋,肥猪出栏,父母又添了一些钱,准备购买电视机。那时,只知道有黑白电视机,不知道还有彩色电视机。就在爸爸准备购买电视机时,听说八五二农场商业站,进来一批彩色电视机。但要买彩电,只有钱是不行的,要凭票供应。爸爸着急了,托在农场当领导的战友岳叔,花1200元,购买了一台十二英寸、牡丹牌彩色电视机。按当时说法,是“走后门”,才买到的电视。为了让电视机达到好的接收效果,我和电工朋友周玉彩,用汽车水箱铜管,自制接收天线。并用两根杨木杆连接起来,矗立在我家屋檐旁。高高的天线,距离远的能接收到富锦、虎林的信号,近的能接收到宝清和友邻农场的信号。


自从爸爸买回电视机,它成了宝贝嘎达,我家也成为左邻右舍、亲朋好友的集聚地。尤其晚上,不大的客厅总是挤得满满的。我家座椅不够,邻居便自带凳子,观看中央“新闻联播”;欣赏“霍元甲”“射雕英雄传”霹雳舞、歌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,享受中央电视台“春节联欢会”直播的快乐……


1986年我结婚成家,当时和父母住在一起,没有买电视机。1988年,厂里分配了我公房,爸爸又“走后门”,托在总局检察院工作的战友赵叔,在佳木斯农垦商厦,花5800元,买了一台十七英寸、日本生产的三洋牌彩色电视机。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,人们的生活水准和工资收入日益提高,人们的传统思想逐渐解放。八十年代底,电视机已普及到千家万户。北大荒的农场、分场、生产队的家家户户门前,都竖立着宛如密林的电视接收天线,电视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备的生活用品。
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进入九十年代,国家快速发展,人们追求幸福的指数也不断攀升。生活中已淘汰了落后的黑白电视和单一的彩电,过渡到全新的彩色电视机年代。而且,功能不断增加,既能看,又能唱、能放、能听。只要有钱,不需“走后门”,根据所需,在本地商店,就能随心所欲地挑选所需的电视机。我家的电视机就在不断更新,由十七英寸,变成二十一英寸,又由二十一变成二十五英寸。而且有线变无线,手动变遥控。待到2000年,我家电视机,已变成落地式、四十三英寸的索尼牌背投大彩电。2015年,大学毕业、在北京工工作的女儿同我说:“咱家的电视机已落后了,耗能、不环保,而且太大、占地方。”她不容分说,在网上买了一台七十英寸的液晶、超薄、多功能、数字海尔牌电视机,价格也不昂贵。仅三四天时间,厂家派人送货、安装、调试完毕。


坐在宽敞、柔软、舒适的沙发上,品尝着浓郁、幽香、清爽的茗茶,心情舒畅,逍遥自在的观看电视。每当这时,我孩童去23连看“小电影”的往事,便历历在目。时代变迁,近半个世纪过去,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四十多年前,因我无知,错误的把电视机当做“小电影”。而今昔,宽大、高清的电视机屏幕,真的变成名副其实的小电影了。而且,这“小电影”变成高科技的网络电视,比孩童时的大电影还清晰、方便、快捷。想看什么电影、节目,听什么音乐,玩什么游戏?通过网络连接,可多媒体播放,只需按动手里遥控器,就可随心所欲地选择、欣赏、玩耍。眼前的一切,让我情难自禁地浮想联翩、思绪万千,波澜的内心由衷的迸出感叹: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,才使一穷二白的国家繁荣强盛,才使人民走上富裕安康之路。作为炎黄子孙,我们都应该珍惜这美好、幸福的时光。爱党、爱国、爱人民,砥砺前行。为国家发展,社会进步,做出我们应尽的义务,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!


(原载2021年4月6日《北大荒日报》)

推荐关注

推荐关注

副标题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
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
地址: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175号
联系电话:0451-55198114
北大荒集团
北大荒日报
微观北大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