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央视中文国际】北大荒:发展现代农业 端牢中国饭碗发表时间:2024-09-28 09:46来源:CCTV4《中国新闻》 中国每9碗饭,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。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,分布着中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,它有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名字:北大荒。2023年,北大荒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省的近30%。从亘古荒原到“中华粮仓”,北大荒已经成为中国耕地规模最大、现代化程度最高、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。今天的《中国新地标》,让我们把视线投向北大荒。 夏末秋初,北大荒的千万亩稻田渐渐有了丰收的颜色,造型各异的稻田景观描绘出东北大地的崭新地标。 总台央视记者 聂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特意制作了这幅应景的稻田画。登上26米的观景台,不仅可以看到四周不同主题的稻田画,万亩稻田也尽收眼底。 北大荒土地面积5.36万平方公里,耕地4874.4万亩。作为中国耕地规模最大、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,北大荒以不到中国3%的耕地面积,提供了约14%的商品粮,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超一万亿斤;一年产出的粮食可以满足1.6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。 不仅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,北大荒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“排头兵”。通过不断提升机械化、数字化水平,北大荒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着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 水稻成熟在即,种植户吕向民和儿子吕伟正在做最后的杀虫剂、营养液喷洒工作,但洒药的不是他们,而是一台无人机。吕向民家有一千亩左右田地,以种植水稻为主,从平整土地到收获,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机械化。 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种植户 吕向民:“到秋天,就我跟我儿子我们俩就可以了。他开收割机,我开两三台拖拉机拉粮,直接接粮食回家,每天最起码60亩地,把这个粮食收到场院。现在靠两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两个人,一天就能代替以前40个人的工作效率。” 从最初的“人扛牛拉”到拖拉机、无人机等齐上阵,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让工作效率提高、人力成本降低,收益自然就随之提高,这也为种植户使用大型农机打下基础。截至2023年,北大荒集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7%,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.7%。 吕向民带我们来到农场的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,一辆辆拖拉机整齐排列,静候着收获季节的到来。但发展现代农业,仅有机械就足够了吗?答案不只是这么简单。 我们来到农场的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,面前这套系统由农场和信息公司合作开发,以卫星、无人机为数据来源,实现了从农业种植到生产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。八五六农场专攻精准施肥领域,技术人员将获取的光谱经过计算生成水稻生长数字模型,再通过不同颜色在数字管理平台上呈现出来。 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科技信息中心技术人员 王大成:“红色这是一个地块的长势状况。我们可以看到中间那一块长得并不是很好。这是7月12日的图形,在7月13日我们进行了精准施肥、变量施肥,而其他周围用的是正常的施肥。在7月19日就可以看到,这里的长势就已经跟周围的追齐了。” 数字平台可以实现“对症下药、精准施策”,让管理更科学高效,实现增产5%到10%。为了更好地展示数据中心的工作流程,王大成和同事带我们来到农田里的数字基站。除了搭配各种具备数据采集功能的设备,这里还有一台可以自动升降的巡田无人机,万亩稻田一天就可以巡完。 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科技信息中心技术人员 李宗霖:“多光谱镜头它上面总共有六个小的镜头,能看到正常的近红外光、红外光,还有就是蓝光、绿光等好多种光谱信息。收集完这些信息以后,通过我们后台分析,它可以变成我们的多光谱地图。” 从2020年以来,北大荒集团先后启动建设三批28个数字农场试点,为垦区4800万亩耕地、56万种植户、72.55万台农机建立了数字“身份证”,超过半数农场使用传感器采集数据。数字化应用是使巧劲儿,但在北大荒,还有一群人在下着耗时耗力的苦功夫。在北大荒徐一戎高科技水稻示范园区,四百多亩的试验田里种植了100多个水稻品种。 北大荒徐一戎高科技水稻示范园区副主任 柴楠:“选品种,然后摸索这些品种的习性,去怎样搭配一个高产的群体。高产的群体主要是密度,通过我们栽植的密度,包括肥水怎么管理,包括它的抗性如何。因为有一些抗性不好的,我们想办法给它提高。” 不断总结经验、更新品种,就像“寒地水稻之父”徐一戎一辈子都在研究高寒地区水稻优质高产技术一样,北大荒的科技人员也在推陈出新,把最适合种植的品种推荐给农户,而且在水稻种植全过程做技术指导。 除了传统作物种植,北大荒也在农文旅结合上做文章,发展农业观光、订单农业,不断丰富农业品牌。 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商务旅游科科长 赵志强:“打造将近2万亩的订单农业,实现未产先销,这样我们老百姓种植户的亩增效益大概是在150元左右。” 2023年,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”排行榜中,“北大荒”品牌价值超过2千亿元,稳居中国农业品牌榜首。 从1947年始,近百万拓荒者陆续来到北大荒,创造人类屯垦史上的奇迹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,大力发展机械化、数字化,1995年,北大荒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破百亿斤大关;2005年,过200亿斤;2009年,过300亿斤;2011年,过400亿斤。至今粮食生产已实现“二十连丰”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。 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,北大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努力创建粮食生产大基地、经营服务大企业、全链条高端化大产业,扎实推进建设“农业领域的航母”。 |
|